用机器人替代医护人员,已不是神话,国产医疗机器人开始频繁刷起“存在感”。
外科手术中,天智航的“天玑”第三代机器人能辅助医生开展四肢、骨盆骨折以及脊柱全节段手术,让患者的软组织损伤更小、出血量更少、恢复更快,并减轻医生疲劳。让多数人“闻风丧胆”的胃镜检查,现在患者只需吞下一粒胶囊,在胃里变成“机器人”进行螺旋式扫描,将图像实时传输至医生电脑,便可快速完成。在医院门诊部,科大讯飞的“晓医”在全国近100家医院“上岗”,为患者提供预约挂号、问询服务、智能导诊、路径指引、报告查询等多种功能,为医院分摊导诊工作。院内物流场景下,钛米研发出国内首款可驶入手术室的物流机器人,在帮助医生运送物资的同时,也实现院内物流的精细化管理。在配药室,也有机器人自动完成药液体配置,让医护人员免于与药剂发生接触,避免药液污染和人员受伤。
医疗机器人,这个原本只存在于科幻小说、科幻电影中的神奇物种,正在慢慢渗透我们的生活,并逐渐成为新的创业和投资热点。据不完全统计,2014-2017年间,国内已集中出现至少100家医疗机器人创业公司,公开披露融资的超过40家;另外也有不少上市公司也在近年拓展了医疗机器人业务,如博实股份、金明精机、科远股份、复星医药、迪马股份、美的集团等;甚至还有部分工业机器人公司(优爱智能)或医疗器械公司(派尔特)等也延伸了医疗机器人方面业务。
在多家企业布局的背后,是医疗机器人巨大的市场潜力。根据 Grand View Research 的最新报告,目前全球医疗机器人(器械)市场 2014 年为 87.37 亿美元,并将在 2020 年达到 179 亿美元,年均增长率 12.7%;而这又是个高附加值的品类,配合辅助设备和耗材,未来将形成万亿的产业链。在这一领域最知名的公司ISRG,也凭借“达芬奇机器人”在2017年营收达到了31亿美元,轻而易举地霸占了当前医疗机器人市场的半壁江山,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更多信心。